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回答 收藏问题 (888) 邀请回答 唐太宗李世
2020-03-28 19:01:16
  • 0
  • 0
  • 0

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

回答 收藏问题 (888) 邀请回答

举报

我有靠谱回答

221个回答

悟空问答

搜索你感兴趣的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

大国布衣 历史问答达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回答

有书博物馆

05-27 20:49

关注

这故事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年关将近,唐太宗李世民轻车从简,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

这一年,全国有四百多名死囚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唐太宗进入牢房,一个个询问死因。死刑犯们都说了自己所犯之罪,认为自己不冤枉,死有余辜。

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跟这四百死囚犯立了个君子协定,让他们回家过年,跟家人好好团聚,来年秋收以后回来伏法。

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按我们现代人的思维逻辑,肯定都得替他捏一大把汗!各位看官,这可是一帮子杀人越货的死囚犯哪!而且还是将近四百个!

当时唐太宗这个决定一出,也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都认为这些人放出去以后,又没有官差跟着,肯定还会为非作歹,影响社会安定。

但李世民顶住压力,恪守承诺,真的把他们都放回家了。事实证明,唐太宗这步险棋走对了,第二年秋后,390名囚犯一个不少都按时回来了。

此事于《资治通鉴》第197卷中有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秋来就死。仍赦天下死囚,皆纵遗,使至期来诣京师。

一个“悯”字,充分体现了唐太宗施行仁政,爱民亲民的任君形象。唐太宗对死刑犯予以最大限度的信任和人权上的尊重,罪犯们也没有让他失望,都按时返回了监狱。作为对他们信守承诺的嘉奖,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释放回家了。

这个故事,堪称司法史上的一段佳话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仁德也使那一年的春节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温馨,最富有人情味儿的旧历新年。

这样的仁德之举,唐太宗不止做过这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还曾放出宫女三千余,令之“任求伉俪”,去自由组建家庭,寻找自己的幸福。

对此,白居易有诗云: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列为看官,你若以为这是做皇帝的心血来潮,那你就错了。唐太宗之所以敢于把德政施行至此,那是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背景的!

史书记载,唐太宗非常注意从隋朝的覆灭中总结教训。一个繁荣富强的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这个曾亲眼目睹的事实,令唐初的君臣们不能不心怀戒惧。

唐玄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中记录了一次君臣讨论,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贞观时代的基本政治路线。

当时朝廷中,关于用何种政策来治理百姓,出现了“王道”“霸道”两种不同意见。宰相封德彝等人认为,经过长期战乱,人心不古,因此对百姓必须实行高压。对周围各族,当以武力摄服。

宰相魏征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则积极主张仁政。

魏征为太宗分析了大乱之后天下思定,人心思治的政治形势,他劝太宗“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坚定了太宗以德化民的信心。

在太宗施行仁政的决策下,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天下出现了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的雏形得以显现。

太宗实行的德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用良吏。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被重用。朝廷内外形成“民为贵”的治国氛围。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遵从古训:“仓廪实而知礼节”。

3.修订《贞观律》,死刑条目减半,“鞭背”等酷刑被废除。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边境没有战争,才会国泰民安。

唐太宗在君民关系的问题上,清醒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他还自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

基于这样的治国理念,唐太宗释放四百死囚犯这样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贞观之风,至今歌咏”,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唐太宗以人为本的司法制度也是大得人心。不仅他放回去的死囚犯能按时返回,据说后来,贞观年间,最少时全国只有十几个死囚。充分证明了仁德的力量。

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咸鱼闲聊 历史问答达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2-25 20:12

关注

如果当时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预先安排的话,那这件事如今看来确实有点太过匪夷所思,因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获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里还有再自投罗网的道理?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却实实在在的记载了这件事!

虽然《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为历代君王必读的教科书,我认为其书中记载的内容可靠性极高。那么关于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记载是这样的: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记载的大体意思就是说:贞观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视察监狱,他怜悯狱中死囚无法与家人团聚,于是便决定放这些死囚回家过年,还和他们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全部自觉的回到长安接受处罚了,而李世民见到他们如此有诚信,感动之余便将他们全部赦免了。

所以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这390人也全都如约回来了,李世民最终也将他们全部赦免。

那么就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举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出于对“死囚”的怜悯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不敢说这些死囚都是死有余辜之人,但大部分应该都是大奸大恶之徒,这些人之前都是极端危险分子,是国家不稳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们就肯定不会怕他们出狱后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缜密,是一个做任何事都绝不会留下破绽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当年放走这些死囚的同时一定采取过措施防止这些人出狱后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会,因为“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备之心”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这么一出“释放死囚”的精彩大戏也是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员百姓宣扬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来笼络人心。还有就是“死囚回归”是诚信使然,“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借此机会也向天下展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诚信为本”。

虽然李世民释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国也常常宽刑法,减赋税,重民生,以身作则,虽有“玄武门之变”的黑点,但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展开全部

386 赞 踩 43评论 分享

举报

奕天读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28 21:43

关注

千年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大秀一场,跟当时的大唐子民开了一个玩笑,把天下百姓当“愚人”给耍了一把。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的。

贞观六年十二月,春节将至,此时的大唐物丰民安,一片盛世景象。李世民心情也非常好,处理朝政也分外勤快。到了辛丑日,李世民亲自勾录囚犯,断了其中四百名囚徒为死罪。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李世民勾决死囚时,亲自接见了这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太宗怜悯他们,跟这些死囚约定,来年秋天自己前来就死。然后,把这些囚犯放走了。

到了第二年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厉害呀,春节前放回家的囚徒们竟然都回来了,没有一人逃跑。太宗也被这些守信的囚徒感动了,统统赦免,发放路费,你们回去吧。

这件事,在《新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中也均有记载,只是人数上有所出入。《旧唐书》记载的是“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新唐书》编写更严谨,没有写人数,只是说“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

《资治通鉴考异》对比了实录、旧本纪、统纪、年代记等等史料,发现人数各异,惊奇道:“事已可疑!”看来太宗在整体把控和文书工作上没做好呀,下面的人帮他吹牛,结果越吹越大,一不小心给吹露了,开始被人怀疑作秀。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也写了首新乐府夸太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不过这老白的马屁没拍好呀,给越拍越破了。

李世民放三千宫女倒是有可能,毕竟放出去之后就不用管了么。而放了四百名死囚出去,还要让死囚自动归来,只靠仁德信义,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不由得对李世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鄙夷之感,忿而写出了《纵囚论》一文。欧阳修上来就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君子才讲信义,小人就应该施以刑法。

然后解释道:“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死囚是小人中的小人,怎么会跟你讲信义。如果说死囚中有个别人本质不坏,有可能遵守信诺。但对于四百人,全部自觉遵守了承诺,欧阳修觉得这是李世民对他智商的侮辱。

因此,欧阳修老夫子又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重信义之人,为了信义,视死如归,在君子中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潜台词就是说,君子都很难做到的事,小人竟然百分百能做到,你在跟我开玩笑么?估计欧阳修老爷子在心中已经开始问候李世民的父亲、爷爷、曾爷爷……一遍又一遍……

那为什么一场大戏演成了呢?主要是李世民这个导演厉害呀。李世民应该在放人前就已经有所表示,只要你们回来,就赦免你们,还给你们发奖金。而死囚们也知道,回来之后根本就不会被处死,所以,能回来的就回来了,顺便拿点奖金。

古代交通不便呀,400人呀,路途有近的,也有远的,就没个半途生病的?或者路上钱花完了,回不来了(哦,要不再抢点?嘿嘿)。又或者出意外掉河里淹死了,出车祸被马车撞了,抑或被人拐骗,又上山做强盗去了……

为什么李世民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不用担心了,反正放了多少人,到时候找多少群演就行了,至于还是不是之前那批人,估计连管监狱的都不一定认得,更不要说看热闹的百姓了。然后每个群演发点劳务费,大家帮忙回去多宣传宣传呀。甚至连群演都不用找,就说都回来了,百姓从哪里知道实情呀。

什么连坐家属呀,什么派人监视呀,太宗根本就不会费那个气力。走吧,走吧,赶快回家吧。到期了,愿意回来就回来,不愿意回来就匿了吧。

李世民这番作为,把欧阳老先生气的不轻,骂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痛骂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这帮人,都是不知信义廉耻为何物的贼子,上下串通一气作秀。而且还提出了反驳理由,说李世民施政六年,都没能感化这帮囚徒,他们还是犯了死罪。结果呢,突然间,就用了一天就感化了他们所有人,让这帮死囚知道了礼义廉耻和信义为何物。从人性出发,这根本就不可能呀。真有这么强的洗脑术,那太宗绝对是世间绝无仅有,独一份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师了。

太宗这不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么,欧阳老夫子不生气才怪呢。

况且,欧阳老夫子说得的确很有道理。如果杀人者不死,甚至不被处罚,都变为了无罪,逐渐演变成了常规,可能迎来真正的盛世和安定么?结果必然是盗贼成风,杀人越货之徒横行于世,世道大乱,到时候仁义道德将彻底沦丧。

这就像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没有了规矩和约束,还哪来的自由。

李世民,本来是想借释放囚徒归家这件事,展示一下他的仁德无边。结果,弄巧成拙,演砸了,还被后世数位大儒一顿痛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借用欧阳修老夫子的话,凡圣人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即圣人治世,必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以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否则,只能留下一个笑话。

展开全部

58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大秦铁鹰剑士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18 21:27

关注

李世民的帝王之术炉火纯青,玩弄权谋手段当时无人能敌。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要洗脱这个污点就需要惊天动地的仁政来掩盖。大圆如方,大伪似真,李世民就一手策划了一个惊天大仁政,此举一出全国哗然,举世皆惊,于是国内臣服,四夷来朝,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召集四百死囚,要求他们配合演出,待遇就是配合者生,不配合者诛全家;演出内容就是回家陪家人半年,秋后回来领罪服刑!通过此举来彰显李世民的仁政可以感化极恶之人,李世民是天选仁君。

好生恶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穷凶极恶的死囚大多数都是道德低下敢于犯法的好利之徒,他们没有羞耻心、荣誉感、责任感。放四百死囚回家,遍布全国各地,让他们回家生活半年以上,再回来领罪服刑,实在是缺乏可操作性。冲破铁笼走猛虎,顿开铁锁飞蛟龙,虎入山林、龙归大海,再想他们乖乖的回到铁笼里,就是驯兽师始祖伯益也做不到。李世民虽与死囚有约,但是他依然就有后手!

千牛卫是皇帝的禁卫军,他们跟明朝的锦衣卫差不多,个个武功高强,心狠手辣,执行力强。李世民安排千牛卫监视死囚们,跟死囚们一起行动,四个千牛卫监控一个死囚,绝不让死囚们脱离控制。千牛卫到达死囚家乡后,又会通知县官着重留意死囚,派衙役经常去死囚家中嘘寒问暖,慰问宣抚。村里的保长也会特意关照死囚家,一天盯三回,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给官兵。这种情况下,死囚们只有配合演出,否则风险太大,得不偿失!

全国各地的死囚在约定的那天中午,全部回到京城来领罪服刑,一人不差,一人不少,他们纷纷感谢皇帝的仁义之恩,对自己的罪行惭悔不止,说得声泪俱下!围观的百姓们被感动得稀里糊涂,纷纷请求皇帝赦免他们,呼声很高!李世民见表演得很好,于是顺势而为,赦免了这些死囚!参观的外国使节见状,纷纷请求臣服大唐,学习大唐的礼仪法治制度。这次作秀,李世民赚足了民心,成功从一个弑兄杀弟的暴君变成爱民如子的仁义之君!

展开全部

48 赞 踩 8评论 分享

举报

爱问爱答

07-02 11:28

关注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神奇的事。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翻阅死刑犯名单的时候,突然同情心泛滥,决定让他们回家过年,那这些犯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秋后问斩

公元632年,马上就要过年了。

为了展现亲民爱民,唐太宗决定亲自看死刑犯的名单,一想到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却还要在牢房里,瞬间泪目,决定放这390名犯人回家过年,还跟这些犯人约定,明年秋天再回来审判。

这件事情已经够震撼的了,但是接下来李世民干了另一件事。

他下令,以后所有的犯人都可以享受这个待遇,都等到秋后问斩。

虽然跟犯人都有约定,但怎么会靠谱呢?

万一有人逃跑,或者回去继续杀人放火怎么办?

就连当时的欧阳修和王夫之,都站出来指责李世民做的不对。

但是奇迹真的发生了,第二年秋天的时候,这390名犯人,自觉主动的返回京城,听候发落,没有一个人逃跑。

李世民看到之后,无比的感动,他心想这么多人都愿意听我的,没让朕丢面子,我得知恩图报啊,还你们一条性命。于是一道圣旨,把他们全部赦免了。

但是欧阳修跟王夫之,都认为李世民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拿法律不当回事。大文豪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篇《纵囚论》,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顿。

欧阳修认为,犯人就是犯人,小人就是小人,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协定,就算小人受了约定,也改变不了小人的本性。

小伙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展开全部

17 赞 踩 10评论 分享

举报

孤独行走

05-17 15:45

关注

我是孤独行走,这个问题回答者众多,又那么雷同,想必大家看完第一个就没兴趣看第二个了,都在夸李世民的亲民政策,假如李世民还活着想必很高兴😊

好了,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四百名死囚想必都是身背人命的重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初作案的时候没考虑后果吗?案已犯,晚了…

这个故事感觉那么假,虽然真实存在,我们不妨这么想一下, 朝廷先跟囚犯说,咱们演个戏,放你们回家,然后等明年你们再回来,然后圣上很感动,把你们都大赦了。 囚犯的好处是:不用死了。 朝廷的好处是:显示了李世民对生命很尊重,囚犯哪里敢说别的,你敢跑?株连九族呢,你敢跑就把你全家杀掉,想必囚犯全族人都在看管着这名囚犯,生怕脑子一热跑掉,可以想象一下,犯人在家和在监狱的待遇应该也差不多哪里去,

死囚犯感谢皇恩浩荡的同时,却忽略了民意,忽略了被害人的权益,想必被犯人感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李世民这种行为的愤恨,尤其是那些曾经被这些死刑犯侵犯过的人和他们的亲友。

一命偿一命,天经地义,他犯了法,就要依法处理,以尊重生命的名义被赦免,那死去的人生命的权利呢?老百姓如何能相信国家的政策是慎重稳定的?老百姓如何能相信自己活在一个安全的社会里?老百姓如何能相信当自己受到侵害时会有人为自己讨回公道?

李世民的做法,吃亏的是法制,吃亏的是社会的信任,

你老婆被强奸了,你会尊重犯人也是人也是需要生理需求的解释原谅他吗?别逗了,

这事情也就发生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古代,人家是皇帝,高兴怎么来怎么来,这不是亲民,这是践踏人权,无视生命的表现,哪里值得你们大书特书…

展开全部

2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用户50873537831杭州

09-19 08:01

关注

死囚犯因为是死,放出去了是最开兴的事,看了家人后,守信回牢房,心里一定很忧郁,如守信能活,失信是死有这一点希望,如真的会活,不如大家守信还有得活,逃了抓回去也是死,还不如自己回去有个希望,死也是一个诚信,诚实的人!我的估计如回去的人都会免死!因为死囚也为守信一定是个守信之人,这400名死刑犯都放了,一定为给我卖命,因为是我放了他们的死刑,他们一定会报恩!所以都免死了!

3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谋士说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8-26 09:46

关注

唐太宗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毕竟其杀兄逼迫父亲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好在他做了皇帝没有像杨广那样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唐太宗继位以后,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商业,在他做皇帝这段时间,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繁荣昌盛的治世局面。

公元633年(唐太宗贞观七年)腊月的时候,临近过年了,李世民想到民间走一走。凑巧的是,李世民竟然去视察朝廷的监狱,去的这个监狱当中有400名等待执行死刑的囚犯。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严明纪律,不主张严刑酷法管理人民,所以对于死刑的审核也是极为的慎重,因为事关人命,不可以轻易的做决定。所以在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对死刑审核的程序上,规定要实行三复奏,向皇帝报告三次,反复核实,务必做到不冤杀一个好人。后来,他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话说回来,唐太宗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唐太宗问这些死囚对自己的罪责有没有异议,囚犯都说没有任何异议,但都有一个愿望,想再回家看望一下家中的父母妻儿。唐太宗内心纠结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共度最后的幸福时光,满足他们的这个愿望。

但在放囚犯回家的时候,唐太宗与这些死囚有一个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必须自行返狱伏法!瞬间朝廷的官员不断的上书反对,希望皇上能够收回这个命令,最后唐太宗还是顶着压力把人放了。来年秋天,所有囚犯“居然”都回来了,李世民很感动,估计对自己都佩服。当初顶住压力放这些死囚回家,400个死囚都回来了,皇帝的颜面也抱住了,因为这个举动,不知道有多少人佩服他,可见李世民还是一个好皇帝啊!

展开全部

5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中国历史研究所 历史领域创作者

10-20 10:20

关注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让他们第二年秋天之前回来受死。相信很多人都不相信吧,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而且最后这些死囚犯全部都回来了。李世民也是当即赦免了全部犯人的死刑。这件事在《资治通鉴》里面是有记载的,所以事情的还是可以考证的。

这样的做法也是体现了李世民的爱护百姓之举吧,更是体现了大唐文化的包纳万象,容纳四海之意。

李世民在历史上也是被任称之为千古一帝的君主,虽然说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来说,确实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使大唐文化影响到了全世界。现在国外有华人的地方,都叫唐人街。这个不得不说就是唐朝的功劳。

所以在当时来说李世民对待老百姓肯定还是非常爱护的,勤政为民,轻徭薄税。这四百死囚犯能够按时归来,也是对于李世民的感激信任之情。

而且我们都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四百犯人本来就是死囚犯,都是有案卷的,所以说即使逃走也是很难的,海捕文书一下去,全国通缉。即使逃走了也是连累家人,自己一辈子也要过着担惊受怕,四处漂泊的日子。而且都知道李世民爱民如子,所以一旦回来了,说不定还有机会。当然这些人死囚犯也算是赌对了,他们回来了之后李世民确实把他们都放了。

展开全部

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新知传习阁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4-18 10:54

关注

话说公元633年,被称为唐朝最英明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到大唐监狱视察工作。

李世民亲切的和罪犯们举行了一场座谈会。宾主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相互交流的,对大唐的看法。

李世民指出,大唐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你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感受大唐的文化教化。

死刑犯们表示,虽然过去我们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给大唐的光辉形象抹了黑。我们对不起大唐皇帝大唐政府。在思想改造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大唐文化的先进性,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虽然我们死有余辜,但我们仍谢主隆恩。

李世民最后总结道,你们的表现证明大唐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也证明思想教化的正确性。既然你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我就放你们回家一年,感受一下大唐的温暖。到来年春天,希望你们能够自己回来,重新接受法律的惩罚。

第二年秋收后,这400多名罪犯一个不少的全回来了。李世民高兴之余,大笔一挥,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到了宋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对此表示质疑,写了一篇文章,叫《纵囚论》。

欧阳修在文章中这样说道,表面上看这件事展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感召力。在大唐文化的教化下,死囚良心发现,变成了正人君子,说明李世民是圣贤一样的人。

然而事实上,不要说这些滔天罪恶的小人,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呢?李世民就算再牛逼,一场小小的座谈会就能让一批穷凶极恶的歹徒改变本性,这简直就是笑话。

李世民分明就是在沽名钓誉,为了博取一个圣贤之名做的一个局。如果李世民真的有这样的感召力,那大唐的刑部就可以取消了,哪里会有犯罪呢。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如果李世民真的有这么厉害,那大唐的统一和创建的过程中,就不用打那么多血腥的战争了。

只要李世民对于天下的各路反王,宣传一下大唐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天下的各路军阀们就纷纷接受感化,拜倒在大唐的旗下。

更进一步说,李世民只要对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讲解一下自己的先进文化,就不用发动玄武门事变,他们就自动拜倒在李世民的脚下,退出皇位之争。那么就更不用把哥哥弟弟的十个儿子也杀掉,来一点文化教化就可以了。用很牛逼的话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哈哈哈哈,也许这些话有点尖锐,直接把李世民的虚伪面容给撕下来了。

各位小朋友,你们怎么看呢?

展开全部

6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风中谈历史 汽车公司IT信息管理工程师 历史领域创作者

04-17 09:39

关注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是白居易在《新乐府》里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众所周知,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贞观之治。彼时,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官吏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真正做到了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据统计,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才增至三百九十人,而白居易的诗里所说的,正是李世民和这三百九十个死囚的事迹。

贞观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唐太宗李世民到监狱亲自过问囚犯(古称录囚),看到了已判死刑的这三百九十二人,“闵之”,就和他们约定好,现在我放你们回家,明年秋天,你们自己回来领死。第二年到了约定的时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全都按时回来了,“无一人亡匿者”,为了表彰囚犯的诚信,李世民把他们的罪名都赦免了。据后代史学家分析,此事正是体现李世民执政的民本位思想。当时,战乱初平,举国上下,到处是田园荒芜,百姓流离的景象,而唐太宗亲自参加了反隋战争,从中认识到了劳苦大众力量的伟大,在吸取隋朝灭亡的前提下,李世民从一登基,就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为政强调以民为本,政令也多是爱惜民力,并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安心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正是这种与民休养生息的为政方针,使大唐迅速从战乱的苍夷中恢复过来,并缔造了后来举世暏目的贞观之治。

同时,唐太宗李世民以民为本,对人命的重视,还体现在他设立的死刑覆奏制度。李世民认为,死刑是至关重大的,所以规定门下省监督各级官员,凡有判了死刑的犯人,二天之内要五次复议,称“五覆奏”,下到各州的也要“三覆奏”,以达到“盖欲思之详熟”,“尽无冤”的目的;而行刑当天,当吃斋、禁乐以保持清醒的思维;如有依法当处死但其情形可以怜悯的犯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决策。同时,对于执行死刑的日期,李世民也有明确规定:阴雨天、下雪天不能杀,冬天春天夏天不能杀,只有在秋后才能对犯人执行死刑,这也是后来“秋后问斩”的来历。当时因为这套死刑执行制度而免于死罪的人很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当时历朝历代君王不以庶民利益为重,重刑罚,轻教化的风气下,李世民能敏锐的觉查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是,北宋欧阳修对李世民的做法却不怎么认可,他在《纵囚论》里写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意思是这不过是太宗和罪囚们事先约定的一场政治秀,太宗借此以成贤君之名,罪囚们也得不死之惠。简而言之,李世民乃沾名沽誉之辈,有这种看法的还有清代大儒王夫之。

沾名沽誉也好,心怀百姓也罢,我们只须看到有唐一朝,在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励精图治,用人唯贤,从谏如流,轻刑订律,最终缔造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经济发达,各民族关系密切,万国来朝的贞观之治。其它功过,就任凭大家去说吧。

展开全部

4 赞 踩 3评论 分享

举报

史学达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2-03 14:07

关注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贞观之治就是他开创的,他和魏征君臣二人,更是历史上君明臣直的典范代表。

大唐就是在他的治理下,提升的国力,百姓安居乐业,这可谓是盛世中的盛世。

话说公元632年(唐贞观六年),临近过年的时候,唐太宗翻了翻关在长安城里的死囚的名单。

他发现这些死囚里,并没有什么穷奢极恶,亡命之徒,汪洋大盗,十恶不赦的人。

于是,他心生怜悯之心,打算把这些死囚犯们,全部放回去,并且给他们约定好,到了明年秋后问斩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按照约定来,该坐牢的坐牢,该斩首的斩首。

这些犯人当然高兴了,毕竟可以和家里人在一起团聚,过一个祥和欢乐的年了。

就这样这一群人,全部被唐太宗给放走了。

说来也奇怪,到了秋天约定的期限,所有的人,一个不少,竟然全部到位了。

这也是让唐太宗感到十分惊讶的事情,要知道他们可是罪犯呀,来是要杀头的。没想到他们竟然个个不怕死,全部到位了。

唐太宗再次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大笔一挥,就把他们全部给放回了家。

那么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唐太宗为什么要在史书上,记录这么一段事情呢?

很显然这种做法唐太宗有作秀的嫌疑。

他无非就是想告诉世人,自己治理的这个国家,是一个太平盛世,连杀人犯都很讲信用。

杀人犯都如此诚实,更何况遵纪守法的百姓了。

唐太宗是在告诉大家这种盛况,自古至今,也就是我治理的天下才会出现,我杀兄逼父,夺得了皇位,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

当然,唐太宗想演这样的戏,犯人们肯定也会配合他了,毕竟这种事情,对自己是有利的。

展开全部

6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历史这样说 历史问答专家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1-25 11:45

关注

谢邀。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因“贞观之治”的辉煌得到后世的敬仰。

李世民让死囚回家的故事,是其中非常传奇的一件,悦史君可以说说具体的过程。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离过年没几天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心血来潮,要亲自看一看长安监狱里的犯人。

皇帝一般官员和百姓是见不上的,监狱里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很开心,犯人们也觉得这是个喊冤的机会。

虽然监狱官员之前可能已经提醒过犯人要注意影响,但李世民还是觉得关在牢里的人很可怜,尤其是应该要被判处死刑的人。

李世民同情心一下子爆发了,当场宣布了一个决定,把这些死囚放回家去,跟他们约定好第二年秋天来了再执行死刑。

长安的死囚放跑了,李世民还觉得不够,又宣布将全天下的死囚全部放回家,一样到了第二年秋天来执行死刑,地点是在长安。

这个事情悦史君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荒诞是真的很荒诞,不过,我们先接着看下去。

唐朝贞观七年(633年)九月,李世民和死囚们约定的期限到了,之前被放回家的390个死囚全部回到长安自首,没有官员监视督促他们,但没有一个人逃跑。

李世民当然很开心了,大笔一挥就把他们全部赦免了,这下真的可以回家了。

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李世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死囚们也很高兴,但悦史君对这件事抱有很大的疑问。

一是牢里不能回家的犯人很多,单挑死囚回家过年,应该是有选择过的,人数少是一个重要考量;二是犯了死罪的人,除了极少数有过失、被迫的成分,大部分还是穷凶极恶之徒,把这种人放了,悦史君很难想象受害者一家怎么过年,其他同一个地方的百姓怎么过年;三是这几百号人原本关在全国各地,却要全部回到长安,如果路途遥远的死囚,估计从被释放回家的那一刻,就得往长安赶路了,这不是约定,这是在作秀!

鉴于李世民对史官的干涉,悦史君只能说,这么神奇的事情,很可能是个传说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展开全部

20 赞 踩 5评论 分享

举报

一览众河小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06-09 14:15

关注

唐太宗释放三百多名死囚回家过年,结果最后所有死囚都按时返回领死,结果他老人家一高兴,就把所有人都放了。小时候就曾经在杂志上看过这故事,当时还是很震撼的。

这件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有赞美,宋代的《资治通鉴》里更是有详细记录,而欧阳修则写了一篇《纵囚论》把这一行为大加批判一通。

既然有这么多记载,尽管这件事看起来匪夷所思,但真实发生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不过真实情况真会如《资治通鉴》所写那么圆满吗。三百九十名死囚,既然是死囚,在牢狱里待遇肯定极差了。古代返回老家一来一回,那是十分艰苦的过程,囚犯里老的少的病的,就算真的思想那么诚信,这往返路上就没有意外死亡的?这也太神奇了。这只能说明要么史料记载有夸张美化之言,要么这一壮举被人刻意安排了。

当然当时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后人只能根据史料猜想推测,但是就这个事件本身,还是值得讨论一下的。古代帝王经常会搞大赦天下,特别是汉朝的皇帝,根据史料,仅西汉就搞了不下几十次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皇帝的统治,彰显皇恩浩荡,但是大赦天下也是有区别对待的,一般谋逆叛国或者罪大恶极的人是不在赦免之列的。这么做虽然有违律例法度,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稳定局势收拢民心的功效,特事特办未尝不可。

但是李世民这一次玩的却有些不一样,他是把一些本来判死刑的人放回家,告诉他们回家过年以后回来领死,等人家都返回他又感动的把人都放了。这些死刑犯,可能有的罪大恶极,就因为一次诚信得以脱罪,且不说对那些受害者有多么不公平,对那些犯了小罪承受牢狱之灾的人也是赤裸裸打击啊,他们也许会想,早知道犯案的时候我应该多杀几个人,判了死刑反而可以脱罪,也省的到现在还在遭受牢狱之苦……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给人奖励的时候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惩罚的时候也应该按罪处罚,罪有应得啊,李世民此举,实在是大大亵渎了律法的公正性。既然死囚都放了,他应该顺势来个大赦天下,这样还会稍微公平一点。

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政绩上还是很厉害的,就是经常会有点小任性,他一向不俗礼,比如杀个皇兄夺个位啊,杀死皇弟再把人家老婆当妃子啊,这样的事情他都可以做的。那么对待死囚的这一举措,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李世民像

展开全部

6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小镇月明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18 19:19

关注

李世民释放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徒,让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而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无一人爽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来受刑。而李世民见这些囚徒果然如约而至,便把他们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并不是史官们为了替李世民粉饰而故意捏造的子虚乌有事件。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对于《资治通鉴》的记载有怀疑的话,那么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诗中有过这么两句话: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因此,太宗纵囚一事,应属千真万确。

但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否真的如史书上所载,囚徒们都是心甘情愿的主动回来,恐怕也未必,背后怕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而做出的行为(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欧阳修认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视死如归,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那些死刑犯。历朝历代,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况下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是小人里面的小人,想要这些人做到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难。(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只能说,纵囚一事,有猫腻。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宽容的君主,对于臣子很少有大开杀戒的事情发生。但是别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又踏着自己兄弟的鲜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李世民可没有想象中那么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说房就放,那是因为李世民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些死刑犯会乖乖的回来。也许,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经和这些囚徒已经约定好:如果他们能按时回来,那么回来之后就赦免他们;如果他们不能按时回来,那么等待他们必然是灭顶之灾。

说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养的,也有家人,他们能跑,但是他们的家人又能跑到哪里去?恐怕从那些死刑犯离开牢笼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包括其家人就已经处于帝国最严密的监视下了。

与其做毫无意义的挣扎,还不如赌一波,赌他们回去之后沽名钓誉的李世民会真的赦免他们,这样以后还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下。事实的结果也确实如他们所料想的一样,李世民为了博取名声,真的赦免了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囚犯与李世民之间相互配合演的一场好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死囚重获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声。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恐怕还是脱离不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没有放过,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李世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污点。而偏偏,李世民是一个容不得自己有污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记录的起居注,为什么要去干涉史官。

而这次纵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形象而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展开全部

479 赞 踩 15评论 分享

举报

白马晋一 作家 代表作《西游谜中谜》、《三国其实是个娱乐圈》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6-21 17:41

关注

“四百死囚来归狱”出自在白居易的乐府诗,并且,在“四百死囚来归狱”前面还有一句——怨女三千出后宫。

如果说,把皇宫里升职无望苦盼无果的白头宫女们放出牢笼,让她们回家嫁人生子,是皇帝的恩赐,那么把死囚放回家一年,让他们来年秋天再回来受死,就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资治通鉴》里也有一段原文,记录了这一次历史奇闻: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为什么亲自复核呢?因为连年征战导致了人口骤减。人少了,国民生产力会下降,税收什么的都得跟着下滑,于是唐太宗就做了一个决定——死刑犯,当官的可以判。但是会不会执行,皇帝才有最终决定权。除非是罪大恶极的,非死不可的,其他那些属于擦边球的,能不斩就不斩。

于是就有了“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死囚们都是唐太宗一个一个看过卷宗改判死缓的,而且皇帝还和死囚们相约:今年秋天把你们放回家,和家人团聚,努力赚钱,改善生活。来年秋天你们再回来,执行死刑。

这个决定一出台,不光是死囚犯们惊呆了,全国上下都惊呆了——让死囚们回家,不等于放虎归山么?还指望他们能回来?不报复社会就不错了!

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死囚们都想,多活了一年,本来就是赚的;而且这是重生啊,一定要洗心革面。于是这些死囚们特别争气,回家以后不但不惹事,还争当劳模,成了当地的先进典型。并且在一年之后,如约回去,慷慨赴死。

一个都没少!

唐太宗一看,龙心大悦,当场宣布,赦免这些人。

这就是“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了。

唐太宗这么做,并不是政治作秀,而是出于休养生息的角度。“怨女三千出后宫”是为了鼓励生育,“四百死囚来归狱”是珍惜生命。强国盛世,富民才是根本。

展开全部

10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夜雨31200494

03-19 08:26

关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被人们认为是少有的千古一帝。日本人通常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唐朝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年代,李世民创造的盛世下,而他的一些为政举措,也被后世的官员百姓传颂模仿。

在正史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李世民在位时期曾经复核死刑犯,死刑犯死前表示自己想见家人一面,李世民动了恻隐之心,打算答应犯人的请求。但是刑部的官员却表示这万万不可,因为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无不是穷凶极恶之辈,这些人放归乡里肯定会为祸邻里,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李世民却没有把这话听在内,反而是做了一个类似心理实验的行为,他和390和死刑犯约定好,给他们一年的时间回家探亲,但一年之后的秋天必须要回到京城问斩。时人非常不解,“放虎归山”真的好吗?

事实证明,李世民在位时期整个社会氛围都非常的良好,这些犯人的家人都劝说囚犯回到京城,即便是失去性命,也要坚守承诺。而李世民见到390个犯人全都回到了京城,大喜过望,认为这390人都是本性不坏,因此免除了他们的死罪。白居易更是写下了一句诗“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来赞扬李世民的做法,而怨女三千出后宫也是李世民的一个良政举措。

唐太宗曾经在后宫中闲逛,看到宫女后心生感伤,不少宫女已经是年过30的“老人”了,在当时已经是难以出嫁,然而在宫中,他们可能一辈子孤苦伶仃,因此宫女也被一些文人墨客称作是怨女。然而李世民却在长孙皇后的建议下,放了3000名宫女回到家乡,这些宫女临走前还拿走了一笔丰厚的盘缠,回到家乡后因为曾经身处皇宫,服侍当今圣上,被人们认为是奇货可居,基本都嫁给了一个好人家,他们回到乡里,仍然传播他们的美名。

遣散宫女作为一个良政的代表被后世贤君继承。宋太宗赵匡胤在位期间就维持了一个很小的宫女团队,经常遣散,自己的窗帘都是民间用的草席,衣服也是打满补丁。而李世民也作为爱国爱民的代表人物,为后世传颂。

展开全部

1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优己 历史问答达人

04-16 12:09

关注

结果是因此诞生了一个节日,普渡节!意思是大赦天下,普渡众生!现在这个传统在福建闽南地区还有保留。

普渡节诞生在唐代,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赦免了四百死囚犯,还赦免了已故太子死党,即玄武门兵变牵扯到的那批人,这些人本来是发配边疆的。然后,圣旨一到,除了那些死囚,所有人都成了无罪之人,但他们都可以回家!但是,问题也很明显,这些人没粮没钱,没吃没喝。只能一路乞讨回家,或者偷鸡摸狗找吃的,这反而增加了犯罪率,很多人明明已经改过自新了却不得又被面临罪上加罪。

当时有个乡正里正想到办法,那就是让大家把吃的都拿出来,让这些人随意吃喝,只求不扰民。这就成了后世的普度众生仪式。而这种方式是沿续罪犯行进路线制定,即,每村由边疆往内地方向,每一村隔一天轮流做东,请流水席客,只要路过的人都是客人,东西随便吃,酒水饮料随便喝。这个方式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后来一旦到了朝廷有了大赦天下的时候,所有人都用这种办法来对待!

现在,闽南地区,依然保留了这个传统,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到农历八月十二,累计共四十二天。依然是延续由海及内陆的方式靠近,以村庄为单位轮流做东请客!

7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花木童说史 历史领域创作者

06-30 15:55

关注

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他曾释放近400死囚回家过年,双方约定来年自归秋后问斩,结果是无一人爽约。

贞观七年年底,长安街上车水马龙,老百姓纷纷忙着置办年货。经过几年的国家大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长安街头巷尾四处都呈现着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李世民对眼前看到的一切非常满意,也非常自豪,他在街头闲庭信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走着走着,李世民来到了大理寺监狱附近,他不禁心头一酸。

从贞观元年至六年,每年死囚最多不过百余人,贞观四年才29人,而今年经过5次复核,死囚还是多达390人。

想到此处,李世民很自责,都是他的子民,出现这种结果,都是他教化不力。死罪已不可避免,快过年了,那去看望一下他们吧。

李世民进了监狱,把死刑犯召集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死囚们都很感动,纷纷表态自己有负圣恩,死有余辜。

李世民临走时,问大家还有什么心愿,他让大理寺尽量满足。期间有死囚回答,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和家人团聚,开开心心过一次新年。

李世民听了很难过,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皇宫后,李世民召开几位重臣,说他打算放全部死囚回家过年,等来年秋后问斩时,让他们自行归来领罪。

大臣们都极力反对,这也太疯狂了。他们认为这些死囚无一冤案,都是罪大恶极之徒,让他们自行归来领死,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李世民决心已下,他相信他的子民。大臣们看到皇帝很坚决,没办法,喊了一句“吾主仁德”,然后乖乖办事去了。

于是390名死囚和朝廷签了一份协议,全部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到了来年秋天,这些死囚果真都回来了,无一人爽约。

李世民很感动,又一次爱心泛滥。他认为诚信守约应该要奖励,于是又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释放所有死囚。

当皇帝就可以这么任性,他有主宰生死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说放谁又敢不从呢?

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赢得了不少赞誉。不过批评的声音也不少。

欧阳修在他的史评《纵囚论》中,就对李世民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私自纵囚有悖于人情,更是强奸了法治。这对因他们而丧命的受害者来说,毫无公平正义可言。

欧阳修的话好像也有道理,但李世民的纵囚举措也似乎不能说他犯了多大的错。这也许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对与错只是相对的吧。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展开全部

15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狄飞惊 文史作家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5-14 21:22

关注

400死囚被李世民假释回家过年属实,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在次年全部自动返回受死,李世民一高兴,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而李世民却被后来的欧阳修和王夫之臭骂了一顿!

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原委。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帝(唐太宗李世民)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大体是说,公元632年12月22日(农历),唐太宗为体现亲民作风,亲自过录囚犯,看到一批按律处死的犯人,想到马上就要过年,别人家庭团圆,他们却身陷囹圄,静待等死,顿时起了怜悯之心,于是大发慈悲,决定放他们回家与亲人团圆,约定明年秋季返回就死。

这件事已足够让人惊诧,但李世民接下来干的事更是惊世骇俗,他下令全国所有死刑犯都要享受这个待遇,等明年秋后问斩前,再让他们返回京城受死!

类似的“君子协定”在古代并不罕见,但一般是流行在上层社会(君子士大夫阶层)里,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和一帮死刑犯搞“君子协定“,这绝对是空前绝后,毫不靠谱啊!万一这些人借此机会逃之夭夭,甚至继续作案犯罪,那岂不是大唐律法的耻辱和灾难?

虽然很多官员们对此颇有微词,但皇恩浩荡,谁也不敢给李世民找不痛快,于是有关部门把390名死囚犯全部假释回家,然后静静等待奇迹发生的那一刻。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

《资治通鉴》:“(贞观七年)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这意思是说,去年那些被假释回家的390名死刑犯,在无人监督和催逼的情况下,全都如期赶回京城,听候发落,无一人借机逃亡!

此时此刻,恐怕李世民本人也万万没有想到。他震撼了,激动了,感动了,他感念于死刑犯们大义未泯,知恩图报的精神,干脆御笔一挥,宣布390名犯人全部赦免,彻底释放!你们知恩图报,没让朕丢面子,朕也还你们一条性命!这将是一个名垂千古的佳话!

此事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法治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案例,认为法治约束和道德教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为此赋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直至近现代,有些监狱出于人性化考虑让犯人回家过年,也是作为正面典型宣传的。

但欧阳修和王夫之两位大V认为李世民是拿律法作秀,搞面子工程,纯属沽名钓誉,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纵囚论》,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顿。

欧阳修批判李世民的核心思想在于,死刑犯就是死刑犯,小人就是小人,你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协定,否则就算这些小人遵守了约定,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小人本性,你也是沽名钓誉!

欧阳修并不孤单,他的观点得到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认同,王夫之还补充说“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既然大家都夸奖你李世民,那就说明你这件事其中有诈!

其实历代都不缺乏皇帝特赦囚犯的案例,几乎都是被赞美鼓吹的 ,李世民的做法确有给自己邀买名声的嫌疑,但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是此中高手?李世民不过是用了一招世所罕见的特殊手段而已,这种手段只是特例,不可推而广之,就连李世民也没有让它常态化。

道德和法制从来都不会泾渭分明,从来都是彼此影响,互相补充,欧阳修和王夫之对这件事的理解和批判,大多数还是出自书生意气——你们都说李世民的好,我偏偏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从这个角度看,他俩的观点与标新立异、沽名钓誉的李世民又有什么两样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展开全部

29 赞 踩 11评论 分享

举报

祥子谈历史 红河麒缘经贸有限公司网销专员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6-25 22:24

关注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过年,和死囚来了一个“死亡约定”,结果正应“君子之约”,可谓皆大欢喜,但后世的评价却是毁誉共生,是非难有定论。

《资治通鉴》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据该史料所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末,唐太宗批阅朝臣呈报的奏章时,发现一道奏折呈报内容是30名死囚将于次年秋开刀问斩。见此,他忽生善念,御笔一挥进行批示:特赦尔等死囚回乡过年,待来年秋至问斩。接着,他略作沉思,再次御笔一挥,将另外的390名死囚一并特赦放归。

这道批示一出,将朝中言官御史惊得不轻,皆言“如同儿戏尔!”大家都认为,这些囚犯不可能回来,到时会严重影响陛下的威望,但是唐太宗却坚持己见。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前特赦回家过年的420名囚犯无一失信,全部自觉回到大理寺监狱,等待朝廷问斩。而且人人口中称颂,心怀感恩。这下,朝中百官无不惊叹太宗皇帝的胆略与仁德。

见此,太宗皇帝龙颜大悦,再次御笔一挥:为弘扬诚信国风,特赦回归的420名囚犯无罪释放。这下,又惊得言官御史一大跳,都认为不合法度。最终,420名囚犯幸运地得到了赦免。

司马光赞道:“高风入史,流芳千古。”

公元628年,唐太宗还将三千余名年龄稍大的宫女放出宫去,令她们“任求伉俪”,自行组建幸福的新家庭。

白居易《新乐府》诗称颂:“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但是,对于唐太宗的“死囚四百来归狱”的做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却大不以为然,并写下了一篇名传后世的《纵囚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李世民所做纯粹是有悖人情,违反法度的沽名钓誉行为,并为此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

对于此事,后世也有人猜测,这些囚犯身后可能有“便衣公差”进行跟踪,囚犯也逃不掉。同时,各地府衙也会加强监督,根本不用担心囚犯逃跑。所以,也认为李世民所做就是为了笼络人心的“做秀”手段。

同时,还有人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违法当纠、犯法当惩。要不然,法律要来何用。

当然了,还有人指责李世民这是带头违法,严重影响国家法律建设。

那么,李世民所为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 “屁股决定脑袋”的现代管理学问题。白居易站在平民大众的观点上,大加称赞李世民的仁德行为,而欧阳修则站在国家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该问题,后世一些人更是就法律而谈法律。但是,李世民却是站在国家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尽全力诠释他心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治国理念。如果,以数百人的“违法”风险,与诚信国风的推广相较,后者的利应当大于前者的弊,所以是值得称赞的。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全部

115 赞 踩 32评论 分享

举报

大国布衣 历史问答达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1-26 22:04

关注

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贞观六年十二月,李世民亲录囚徒,看到许多必死的囚犯后心生怜悯,于是下令允许回家探亲,等来年秋天再回来问斩。同时也命令全国各地被判死刑的囚徒,都放回家等第二年秋天再集中京城。

而让人诧异的是,此次放还回家的390个死囚,在第二年九月份全都如期抵达京城,竟无一人逃亡,于是李世民下令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

但此事也引来后来许多人的质疑,比如欧阳修还特意写了一篇《纵囚论》,文章中明确指出李世民这样的行为纯粹是为了作秀。而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纵囚事件产生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是政治影响,也有人说是行为艺术等等。

那么,李世民这次行为到底是单纯的政治作秀、博取名望,还是另有其目的呢?而被放回去的囚徒的经过又是如何?这里来分析一下。

其一、前后矛盾的想法

李世民在纵囚这件事上曾和侍臣讨论过,他认为赦免罪人,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赦免有罪之人,难免会残害守法之人。因此在李世民继位后,很少有大赦的动作,而历史上的贞观年间,全国性大赦确实很少。

因此,为什么李世民会突然改变主意而大赦死囚,这里就让人很值得怀疑。

其二、动机不明

很多人在质疑李世民的纵囚是为了博取名望,当时的欧阳修就是这个观点,但李世民这个动作是在贞观六年到七年时发起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如日中天,唐朝也正式进入繁华盛世。

对外,唐朝彻底击败了突厥,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内对,唐朝已经做到了东至于海,南及五岭,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没有必要为了政治而作秀,在这样的强大的唐朝环境下,百姓也都知道李世民是个伟大的皇帝,他的人设在民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太宗纵囚的目的和意义。

其实李世民的纵囚主要还是因为贞观年间发生的死刑案件数量问题,因为李世民在查阅了关于被判死刑的人数后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罪不至死。

比如贞观四年只有29人被判了死刑,但在社会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贞观六年的时候被判死刑的人数竟然达到了390人。我们知道穷山恶水出刁民,但贞观年间的百姓不说丰衣足食,起码的温饱还是没问题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是不会有人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做出杀人越货的事情,而导致被判死刑的。

因此,李世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纵囚的方式,来提醒唐朝的官员们,让他们知道审判有些太过严重了,希望以后要拿捏好分寸。

李世民为什么要用纵求的方式?

其实这就是李世民的高人之处,如果他直接跟法官们说你们判刑太重,那么就会引起判官们的集体恐慌而导致自保,然后会引经据典的反驳李世民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而如果李世民直接采用大赦的方式有打不到提醒的效果,而通过没有原因的大赦,不会让判官们觉得是自己的错,他们最多认为是李世民的心血来潮。

因此,纵囚才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不用直面批评判官;另一方面,有可以有效的提醒判官,让他们自己去反思自己的判决是否有问题。

纵囚方式的结果。

而事实上也证明了李世民的想法,这被放回去的390人中,确实大部分人都是被重判了。而在这个方式的效果也很明显,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的刑狱案件下降了许多。

作为历史上英明伟岸的皇帝,李世民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道理,与其说他是在政治作秀或行为艺术,不如说他的思考程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在他看来这些被判死刑的人,并非都是亡命之徒,他们都是被误判的,而被误判的人也都会回到京城给自己一次洗冤的机会。

当然,也有人质疑会放还回家的这些死囚在途中遭受怎样的待遇,比如李世民会派兵监视他们,或者囚徒们根本就没有回过家。

但史书上毕竟没有详细记载了死囚们的回家经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毕竟帝王的心思不是我们平明百姓能猜得透的。

展开全部

460 赞 踩 10评论 分享

举报

剧透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1-11 23:37

关注

话说公元632年(贞观六年),临近年关的一天。心血来潮的唐太宗李世民,突然翻阅起了京师长安监狱里400余名死囚的犯罪档案。

经过复审太宗发现,这些死囚大多都是隋末唐初天下大乱时,因生计所迫走上的犯罪道路。乱世用重典,官府出于稳定地方局势的考虑,于是较多使用轻罪重罚的手段惩戒犯罪行为、杀一儆百。

但此时的大唐立国已达十五六年,平定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的时日也过去了许久,帝国各地逐渐趋于稳定。如何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秩序,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了唐政府迫切解决的头等大事。面对眼前这400余名死囚犯人,李世民突发奇想,下令将这些死囚释放回家与亲人团聚,约定来年如期回到监狱伏法受刑。

这便是发生在唐太宗身上,著名的“四百死囚来归狱”典故。结果第二年,脱离了政府监控的400余名死囚,因感念报答太宗宽大为怀的信任和体恤之情,无一逃跑全都按年前约定的期限回到了监狱。深受感动的李世民,索性干脆宣布赦免他们归乡为民。

太宗的这一决定,在称颂他的人看来是爱护百姓的崇高善举。封建帝王治理国家臣民的手段,本来就是汉宣帝总结的“霸王道杂之”,既有法家“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严刑峻法理念,也有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改造、道德教化途径。太宗通过体恤和信任感召死囚犯人,正是从法律上践行宽仁慎刑的治国精神。

隋朝炀帝时期,政府以严刑峻法治国。中央政府把生杀大权下放到州县,地方官徇私舞弊、草率判决的情况时有发生。残酷的法律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反隋起义此起彼伏,迅速呈现燎原之势,从而使得隋帝国成为继秦帝国之后,另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李世民上台执政以来,贞观君臣从缓和隋末以来民众与政府紧张的社会矛盾出发,以宽仁慎刑的精神制定了《贞观律》。禁止屈打成招的刑讯逼供,凡是重大案件大理寺都要严格复审,对于涉及死刑判决的案件更是要报皇帝处审核3~5次,力求减少、纠正冤假错案。唐太宗释放400死囚的决策,其出发点正是有鉴于此。

然而,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唐太宗在位期间所做影响恶劣的事,其中之一便是逼迫房玄龄给他看“起居注”。为了让李世民满意,房玄龄不得不将原先的记录加以删减、美化,从此首开皇帝篡改历史的先河。

“四百死囚来归狱”事件,在后人看来实在太过完美、伟大得不可思议。于是有观点推测,整件事前前后后都是李世民自编自导的形象工程。四百死囚也许都处在官府的严密监控之下,第二年按时押回,以此来完成“皇帝的仁善爱民”和“死囚深受感召下的轻死重信”,从始至终都是一场欺世盗名的形式主义作秀。

欧阳修和王夫之的观点认为,李世民在这件事上是拿法律当儿戏,来粉饰贞观年间的社会气象和自身的高大形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纵囚论》,狠狠得把李世民批驳了一番。

展开全部

5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醉眼倾城 动漫领域创作者

02-24 02:11

关注

结果他们都回去了,虽然这件事也没有真假定论。那来说说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回去的事。

首先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死囚是为何被判死刑的?是杀人放火奸淫辱掠叛国之辈吗?还是政治原因,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存亡,即便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可能并没有罪。

如果是是前者,应该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古代有许多是受不了强人欺压暴起杀人。就算真的都是十恶不赦的人,或许也知道皇帝这样做暗中也是留有后手的,有人监视你,你想往哪逃?死囚身上可是有记号的,所以他们之所以会自愿回去,也是赌着皇帝看在他们守信的份上可能一高兴会开恩大赦天下,那就真的被赦免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凭这一半一半的概率,总比整天提心吊胆的强。

8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秉烛读春秋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05 15:32

关注

唐太宗李世民是纳谏如流的一代明君,他和丞相魏征的之间的君臣故事世人皆知,譬如有一次李世民很喜欢一只画眉鸟,于是就经常把鸟带在身边,但很怕魏征发现,魏征看到肯定说他“玩物丧志”,势必让他放了这只鸟。

怕什么来什么,有一次他远远看到魏征向他走来,李世民急忙把鸟揣到了怀里。

李世民的举动早就被魏征看穿了,魏征不动声色故意“东拉西扯”就是不走,李世民又不好意思当着他的面把鸟拿出来,结果时间一长把鸟活活闷死了。

小鸟死了,李世民愤恨难消,回家后对长孙皇后说,“明天我一定宰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和谁怄气?李世民把魏征故意闷死鸟的事说了一遍。

这时长孙皇后深深一拜,对李世民说“恭喜皇上有贤臣辅佐,魏征是直臣,为了大唐社稷忠心耿耿,皇上应该嘉勉才对。”经过皇后的规劝,李世民火气才消了。

李世民不仅是知错能改的明君,而且还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帝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翻译过来就是:贞观六年,即李世民继位后第六个年头,就在春节来临前,李世民在魏征陪同下视察了京师监狱,当他看到犯人们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时,心中十分难过。

随后李世民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下令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和家人团聚,等到秋后问斩时再回来。

时间到了贞观七年秋,390名死刑犯如期返回了监狱,无一逃跑或藏匿。李世民感叹不已,最后把390名死刑犯全部释放。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也被感动了,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这就是感恩的回报。

信任是相互的,李世民给了死刑犯的自由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下了赌注。当时魏征和监狱官不看好这种做法,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重犯,他们知道秋后问斩,监狱对他们严加看守,生怕他们越狱逃跑,现在皇帝要放了他们,这无疑是对赌。李世民赌自己的做法会感动囚犯,囚犯赌自己回来好还是不回来好。

李世民的恩赐换回了囚犯的诚信的回报,“你敢放我就敢回”。我相信犯人们是这样想的。

但是仔细回味这个故事有许多破绽,故事圆满结局无非是宣扬李世民英明决策,无非表现李世民宽大为怀,用信任感动魔鬼,用诚信唤回魔鬼良知的发现。

假如从人性角度和制度来分析,我倒觉得诚信的作用微乎其微,“蝼蚁尚且爱惜生命,何况人乎?”

假如没有朝廷法律拘束,我估计390人没有一个人归来,谁会主动回来受死呢?“如果皇帝那么仁慈,当初就不应该抓我们,惺惺作态”!囚犯们肯定是这样想的。

关键是这些死刑犯不归来也得不到好下场。首先古代刑法实行连坐,跑了一个跑不了全家,一人跑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唐朝时犯人又不能跑到外国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能跑出大唐的国界吗?

还有就是自秦代以降,户籍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每一户人家在官府都有记录,就像我们现如今的户口一样,犯人很难逃跑。比如秦时实行变法的商鞅,他最终没逃跑成功,在登记住宿时被发现,随之押送到了官府。

商鞅死在了他制定的“连坐法”之下,连坐法让所有的人都不敢让他住宿,户籍制度又让他无处遁形。试问这些死刑犯们有比商鞅能力大的吗?

结语:皇帝开恩放了囚犯,这些犯有重罪的犯人都是社会油子,与其逃不掉,还不如感动皇帝一把,兴许皇帝龙颜大悦,大赦我们,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线生机。

这些犯人和李世民都下了赌注,结果达到了双赢的局面,李世民落了个“千古一帝”的美名,这些囚犯获得了自由。说实话,这是人治的悲哀,人的生死掌握在皇帝的喜怒哀乐之间,想想都后怕!

文/秉烛读春秋

展开全部

56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凡尘了事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7-25 14:51

关注

这件事非常的著名,也是被记录在史料中的一件事,不过对于这件事如今历史的争议很大,因为历史中记载的是所有死囚全部如约回来,只有一位死囚因为有事在路上耽搁,但是最终也是赶了回来,于是李世民龙颜大悦,直接赦免了这些死囚的罪状,这跟天下大赦似乎没啥区别。

可是历史学者认为,当时唐人记录的这件事可能终究是有些言过其实了,死囚怎么可能如数回来?应该是有几个跑路了,但是最终也记录成了如数回来,所以这件事目前的争议比较大。

但是即便是有几个跑了,400个死囚回来了大部分这也是肯定的,话说在古代封建社会,死囚都能履行承诺,这也可见唐朝当时的国力是有多么昌盛。

但是在我眼中,这件事总是有些特别。因为我感觉大恶之人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觉悟,所以这些死囚的身份一定是比较特殊的。

个人感觉这些死囚都是一些战俘,战俘并不同于那些大凶大恶的死囚,所以他们能赶回来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此外,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下太平盛世死囚也是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而且在死前还可以和家人团聚,这在古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当然这也彰显了李世民的仁慈,所以大家彼此感恩戴德,最终一个个都回来了。

其实话说在唐朝,想要死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赶上天下大赦的时候太多了,皇帝的母亲过生日,皇帝生孩子了,或者是天降祥瑞等等,都有可能大赦,一到大赦的时候,死囚就全都被无罪赦免了,不过实际上唐朝被判死刑的人本来就不多。

因为天下太平谁没事去犯事,都希望在家里和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因此大家都遵纪守法,自然也没有必要去判那么多人死刑了,另外唐朝在量刑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如果社会不文明,局势动荡,是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当然这也得益于皇帝的开明,估计这样敢放死囚回家的皇帝,历史上也就唐太宗能干得出来了。

展开全部

3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老照片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官方账号 优质摄影领域创作者

01-16 21:49

关注

唐贞观六年的某一天,唐太宗翻阅死刑犯的复查案件名单,看到这些死囚的故事觉得他们很可怜,心有不忍,于是挑了几个人进行提审,发现他们也不是罪大恶极的人,所以下了道圣旨:放死刑犯们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但是明年一律准时回牢里,继续接受刑罚,该杀头的杀头。于是全国近四百名死囚犯全被放回了家。

起初唐太宗决定这么做的时候,还是引起一阵轩然大波的,毕竟背叛了死刑的人都是犯了重罪的,如果放他们出来,很有可能继续烧杀掠夺等,而且又没有官差跟着,回不回来还是一说,仅靠死囚自己的承诺,还是不靠谱的,要是一大批人放出去后不回来了天下岂不是会大乱。

但唐太宗抵抗住了外界压力,还是决定将死囚们放回家过年了。事实证明,唐太宗这步险棋走的还是对的。“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暂时放回家的三百九十名死刑犯们,在没有监督管理的情况下,全都如期返回朝廷,没有一个人逃跑、躲藏,唐太宗最后决定将这三百九十名死刑犯们全部赦免。

其实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的法律制度还是比较严谨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于每一名重刑犯,都要求“三复五奏”,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中央手里,避免了冤假错案的产生。事实上,唐朝重行犯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总人口1235万人,只有三百九十名死刑犯,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很淳朴的。

1247 赞 踩 200评论 分享

举报

K3-诡刺

04-02 11:12

关注

这个其实属于一场政治秀,当时的李世民本来就经历玄武门之变后,唯恐天下人对他有看法,那怎么办?天授君权啊!放死囚回家,大面积监控,千万不要小看唐朝的监控机构!告诉我,谁特么敢跑????!跑的了吗?官方也不傻,放掉的基本都是离长安近的,靠近边关州的一个没有!这就是套路,最后老百姓一看,果然是天子,也就逐步认可李二的统治地位!毕竟李二也是我国君王里面最重视民间评价的一位。最后,你真觉得李二就把这几百杀人犯就放了????

3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澳古说历史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1-30 21:21

关注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李世民纵囚”事件。

《资治通鉴.唐纪》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话说在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了京城即将处决的死囚犯,在审查的过程中,李世民见他们将不久于人世,因此心中有些不忍,于是就下令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等来年秋天再行处决。与此同时,李世民又下诏全国,只要是即将处决的死囚犯皆放回家中,等来年秋天再回到京城等候处决,这次恩赦行为共让390位死囚得以回家团聚。

贞观七年,390位死囚皆如约回到京城等待处决,无一人逃跑,而后李世民见此十分感动,遂决定下诏赦免他们的一切罪行,放回家中。

这就是“李世民纵囚”事件的结果。

对于李世民此举,史书多将它视为李世民的仁义、圣明之举,被历代史学家们代代称颂,直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李世民的胸怀宏大,执法公正的表现。那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个人觉得不然。

借用欧阳修在《纵囚论》中的一句话:“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唐太宗之所以会这么做,不是什么胸怀宏大,仁义之举,更不是什么执法公正,仅仅只是为了能流芳百世而已。李世民纵囚之举,除了给世人留下一个“以权代法”的坏样子外,其他的别无用处。

试想,在古代能被判死刑的,无一例外是犯了人命官司,他们身上少则背负一条人命,多则背负数条人们,请问他们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当然那些非主动,而是被逼的走投无路的下才不得已杀人的人,这倒是值得怜悯,可试问李世民释放的三百九十名囚犯有几人是这种情况呢?大多都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杀人的吧,因此李世民居然怜悯他们,试问那些被他们杀害的无辜百姓谁来怜悯?更甚者李世民最后还赦免了他们的罪行,试问这样做对那些受害的无辜百姓公平吗?

因此,就单凭这点,李世民纵囚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更不值得提倡什么。如果真提倡的话,只会造成一个结局,那就是犯法的人会认为只要我言而有信,那即使是死囚犯,我也能被赦免,如此只会造成越来越的罪案的发生。

此外,“李世民纵囚”一事的真假却也是让人质疑,当然不是说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是这件事的结局让人怀疑。如欧阳修所说:“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李世民是哪里来的自信敢确保那些死囚会回来?要知道,一旦李世民释放的死囚有不回来的,更有甚者是去继续犯案的,那李世民可就会被千夫所指,而这点李世民不可能不知道,可是他为何还敢放死囚回去?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世民可以确定他们一定会回来,那为何李世民能确定?那肯定就是“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就是李世民与他们事先说好的啊,只要他们回来就赦免他们的死罪。

其实李世民是明君不假,但说实在的李世民在执法上往往是感情用事,多是是“以言代法”,喜欢将自己说的话完全凌驾于律法之上。比如有一次,李世民认为有官员在选人上多有诈冒资荫的行为,因此下诏让其自首,不自首者死,此后一位官员在没有自首的情况下被李世民发现,于是李世民决定杀掉他,可是这时兵部郎中戴胄站出来说道“据法应流”,就是按律应该是流放,而不应该是死刑,而此时李世民却说道:“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就是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再如,有一次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贪赃枉法被朝廷发现,按理说是要被判刑的,可是李世民非但不惩罚他,反而是还另外赐予他丝绢几十匹,并说道:“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意思就是如果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肯定要远远超过刑罚。而如果没有人性,就是一只禽兽了,因此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试想,这等解释,我想只有李世民能想的出来吧!简直是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当然,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这是李世民的宽宏大量,是他慈悲为怀,是不愿意造成杀戮。是的,如果仅仅是看到这些,或许真是如此。但是如果你看到这条由李世民颁布的刑罚,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那就是“自今有奴告主者,皆勿受,仍斩之”,就是由奴仆告主人的案子,衙门一概不受,直接处斩。这是什么律法?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只得说李世民虽为明君,但在执政上还是存在着缺陷,在关键时刻,他只会优先考虑贵族阶级,而不会考虑底层百姓,只有在上层阶级都得到满足下,李世民才会考虑百姓的利益。

展开全部

5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文史浅聊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0-26 22:35

关注

首先,是390名死囚。历史上李世民把390名死囚放回家探亲是否真实?他的动机是什么?关于这些,还得从李世民自身找起。

从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带着许多名将南征北战,为大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贞观年间,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经济繁荣昌盛,军事实力不断扩张,先后打败东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周边政权,把国威弘扬四海。李世民在位期间,他也是相当自信的,文治武功方面相当不错。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一定的基础。

他的一生也出现过不少名流千古的名言,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的一生也是传奇的,

根据史料的记载: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因为《资治通鉴》的记载,所以历史上是有这个故事的。而且这些死囚探完亲后全部回来,原本李世民是让他们明年秋后回来问斩的,他们没有一个逃跑。最终的结果是,李世民把他们全部赦免,他们重新获得了自由。

李世民为什么会放这些死囚回家?

1:爱民如子的李世民。由于贞观年间,世间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李世民爱民如子。当李世民视察监狱时,感觉到这些死囚的就快要斩首了,心想这些死囚如今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便问起来,这些死囚心中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家看望亲人,李世民也被他们感动,便放他们回家,从这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待死囚和平民百姓般,毕竟死囚也是人。

2:李世民的动机。李世民也想测试一下,在如今的天下,还有没有诚信可在,在他这样治理国家之下,还有多少谎言,离自己心中所想的盛世还有多少差距,而且用死囚来做实验,得出的效果更明显。毕竟死囚都宣布了判刑,给一个机会他们,看他们是否逃跑,毕竟跑了之后,想捉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最后李世民赌赢了,全部死囚全部回来,没有一个逃跑的。

3:李世民的自信。贞观之治的开创,对于李世民来说,他是相当的自信的,这种自信源于帝王中的气质,更是他早年南征北战所积累下来的,每一个对手的倒下,都是他的一场自信的积累,加上许多名臣武将的组合,李世民期间,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团队,而李世民就是这个领头羊,带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开创属于中华民族的巅峰时刻。

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放390名死囚回家,或是李世民一场精心策划的布局。但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是可以排的得上号的。

展开全部

7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小小小百科全书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4-28 19:49

关注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皇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时期帝王的典范了。他们也是无数帝王的楷模和效仿的对象。而作为“唐宗”的李世民自然也是万世帝王之表。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可以说李世民一手建立了强大的唐帝国。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北方异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威震东方奠定了基础。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释放死囚回家国家来年再问斩的事情是不是真的这个无法考证(反正我是没查到)。很多人都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到的这一段。不管这件事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但李世民此举最终的目的就是显示君王的仁慈!另一方面就是凸显出唐太宗重孝。要知道唐朝时期可是非常注重孝道的。而唐太宗释放死囚回家探亲以全孝道,来年在回到监狱问斩。这种做法无疑会给李世民带来巨大的声望。要知道李世民本身的皇位就是通过篡位得来的。这就使得不管李世民多么英明神武。但是在士林口中李世民依旧是带有杀兄弑弟篡位的名声的。而李世民此举不仅可以显示自己的仁慈。还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自己有多么的重视孝道。也是从侧面为自己正名。

但俗话说的好“领导动动嘴,下边人跑断腿”。死囚们都会那么听话安安心心的回家陪家长然后再回来受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死囚不顾一切的逃窜。有多远跑多远。所以说表面上是把死囚们释放让他们回家探亲。但实际上保不准有多少密探在暗中监视这些死囚。皇帝需要名望。所以手下人为了皇帝的名望就必须要确保每一个犯人都平安回家探亲,然后再尽数返回监狱。这是肯定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显然李世民此举和周文王姬昌的“画地为牢”有异曲同工之妙。姬昌在继位周王之后广施仁政。后来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化之功劳他还制定了一项政策,那就是犯人不关在牢里,有人犯罪了,他就在地上画个圈让犯人在圈里服刑。这就是“画地为牢”这个成语的来历。姬昌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化功德。显示自己的治下吏治清明,人民德行高尚。但实际上姬昌此举和李世民的释放死囚回家探亲是一个道理。为的就是收买人心。给自己树立一个光辉高大的形象。这实际上也是帝王心术的一部分。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这句话本就是出自李世民之口。所以他非常清楚平民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所以他要借此收买人心。而姬昌在继位之后就一直想要推翻商王朝。而姬昌想要推翻商朝就必须给人一种正义推翻邪恶的感觉。所以姬昌需要扬名。需要给自己塑造成正面光辉德行高尚的形象。由此也就不难解释李世民释放死囚探亲的举动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开全部

6 赞 踩 1评论 分享

举报

亮仔学史 历史领域创作者

03-05 16:53

关注

感谢邀请!刚开始看到这个问题,亮仔还以为这又是哪位“野史达人”杜撰出来的小说情节来给我们伟大的唐太宗身上贴金。

不过后来经过查阅资料,这件事还真的有正史记载,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

辛未,帝(唐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写给帝王的百科全书,规劝帝王多为仁政的正史,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那我们不妨就这段话来试做分析。

原文的大意为:唐太宗看到死囚牢中的囚犯,因为可怜他们,就准许他们回家探亲,见到亲人后,秋后再回到京师接受死刑。结果放掉的390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按照约定如期返回,唐太宗被他们的诚信所感动,于是就把他们全部释放了。

唐太宗这到底是玩的哪一手,他天天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过问这些事,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我想说,唐太宗太明白千秋史书上喜欢什么样的皇帝了,这种“秀”简直被他作的毫无破绽,而且别人还无话可说。

他为什么敢放这些人回家?

虽然史书没有提及这些犯人的的出身,但亮仔大胆分析,这些人所犯之事也就是普通的民间纠纷,而没有一个是政治犯。如果是因谋反而坐牢的死囚犯应该不会有这种待遇,这些人充其量是在老百姓眼里穷凶极恶之徒,对他的统治带不来任何影响,即使不归,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一个盗贼而已,影响不到自己的统治根基。

如何防范犯人不归?

史书没有记载,但李世民有没有派人暗中跟踪我们也不得而知。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犯人必归。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犯人的基本信息牢房都是有备案的,就算是你能跑的了,你家中的父母妻儿也能跑掉吗?失信于皇帝,这可是大罪,自有你的家人代你受过,一般人谁又想让家人也去遭受牢狱之灾呢?别说这种一个人的罪名,就是株连九族的时候也很少有人能跑脱。

李世民为何这么做?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当时李世民也会料到囚犯们必定回来,他所赦免的诏令可能刚放出他们的时候就写好了。此种做法一举两得,先期放囚犯回家探亲,树立了自己仁君的形象,后期赦免,又给天下人做了一个守诚信的榜样,只要对皇帝诚实,皇帝是绝对不会辜负的。

以上分析没有任何遍地唐太宗的意思,他是一代圣主我们不得不承认,但历史永远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尊者讳的事情不绝于史,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展开全部

14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更多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反馈

©2017 www.wukong.com 京ICP备12025439号-14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203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