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回答 收藏问题 (888) 邀请回答 举报我
2020-03-29 00:15:07
  • 0
  • 0
  • 0

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

回答 收藏问题 (888) 邀请回答

举报

我有靠谱回答

221个回答

悟空问答

搜索你感兴趣的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

小镇月明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回答

咸鱼闲聊 历史问答达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2-25 20:12

关注

如果当时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预先安排的话,那这件事如今看来确实有点太过匪夷所思,因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获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里还有再自投罗网的道理?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却实实在在的记载了这件事!

虽然《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为历代君王必读的教科书,我认为其书中记载的内容可靠性极高。那么关于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记载是这样的: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记载的大体意思就是说:贞观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视察监狱,他怜悯狱中死囚无法与家人团聚,于是便决定放这些死囚回家过年,还和他们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全部自觉的回到长安接受处罚了,而李世民见到他们如此有诚信,感动之余便将他们全部赦免了。

所以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这390人也全都如约回来了,李世民最终也将他们全部赦免。

那么就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举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出于对“死囚”的怜悯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不敢说这些死囚都是死有余辜之人,但大部分应该都是大奸大恶之徒,这些人之前都是极端危险分子,是国家不稳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们就肯定不会怕他们出狱后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缜密,是一个做任何事都绝不会留下破绽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当年放走这些死囚的同时一定采取过措施防止这些人出狱后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会,因为“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备之心”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这么一出“释放死囚”的精彩大戏也是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员百姓宣扬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来笼络人心。还有就是“死囚回归”是诚信使然,“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借此机会也向天下展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诚信为本”。

虽然李世民释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国也常常宽刑法,减赋税,重民生,以身作则,虽有“玄武门之变”的黑点,但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386 赞 踩 43评论 分享

举报

奕天读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28 21:43

关注

千年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大秀一场,跟当时的大唐子民开了一个玩笑,把天下百姓当“愚人”给耍了一把。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的。

贞观六年十二月,春节将至,此时的大唐物丰民安,一片盛世景象。李世民心情也非常好,处理朝政也分外勤快。到了辛丑日,李世民亲自勾录囚犯,断了其中四百名囚徒为死罪。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李世民勾决死囚时,亲自接见了这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太宗怜悯他们,跟这些死囚约定,来年秋天自己前来就死。然后,把这些囚犯放走了。

到了第二年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厉害呀,春节前放回家的囚徒们竟然都回来了,没有一人逃跑。太宗也被这些守信的囚徒感动了,统统赦免,发放路费,你们回去吧。

这件事,在《新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中也均有记载,只是人数上有所出入。《旧唐书》记载的是“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新唐书》编写更严谨,没有写人数,只是说“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

《资治通鉴考异》对比了实录、旧本纪、统纪、年代记等等史料,发现人数各异,惊奇道:“事已可疑!”看来太宗在整体把控和文书工作上没做好呀,下面的人帮他吹牛,结果越吹越大,一不小心给吹露了,开始被人怀疑作秀。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也写了首新乐府夸太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不过这老白的马屁没拍好呀,给越拍越破了。

李世民放三千宫女倒是有可能,毕竟放出去之后就不用管了么。而放了四百名死囚出去,还要让死囚自动归来,只靠仁德信义,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不由得对李世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鄙夷之感,忿而写出了《纵囚论》一文。欧阳修上来就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君子才讲信义,小人就应该施以刑法。

然后解释道:“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死囚是小人中的小人,怎么会跟你讲信义。如果说死囚中有个别人本质不坏,有可能遵守信诺。但对于四百人,全部自觉遵守了承诺,欧阳修觉得这是李世民对他智商的侮辱。

因此,欧阳修老夫子又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重信义之人,为了信义,视死如归,在君子中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潜台词就是说,君子都很难做到的事,小人竟然百分百能做到,你在跟我开玩笑么?估计欧阳修老爷子在心中已经开始问候李世民的父亲、爷爷、曾爷爷……一遍又一遍……

那为什么一场大戏演成了呢?主要是李世民这个导演厉害呀。李世民应该在放人前就已经有所表示,只要你们回来,就赦免你们,还给你们发奖金。而死囚们也知道,回来之后根本就不会被处死,所以,能回来的就回来了,顺便拿点奖金。

古代交通不便呀,400人呀,路途有近的,也有远的,就没个半途生病的?或者路上钱花完了,回不来了(哦,要不再抢点?嘿嘿)。又或者出意外掉河里淹死了,出车祸被马车撞了,抑或被人拐骗,又上山做强盗去了……

为什么李世民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不用担心了,反正放了多少人,到时候找多少群演就行了,至于还是不是之前那批人,估计连管监狱的都不一定认得,更不要说看热闹的百姓了。然后每个群演发点劳务费,大家帮忙回去多宣传宣传呀。甚至连群演都不用找,就说都回来了,百姓从哪里知道实情呀。

什么连坐家属呀,什么派人监视呀,太宗根本就不会费那个气力。走吧,走吧,赶快回家吧。到期了,愿意回来就回来,不愿意回来就匿了吧。

李世民这番作为,把欧阳老先生气的不轻,骂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痛骂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这帮人,都是不知信义廉耻为何物的贼子,上下串通一气作秀。而且还提出了反驳理由,说李世民施政六年,都没能感化这帮囚徒,他们还是犯了死罪。结果呢,突然间,就用了一天就感化了他们所有人,让这帮死囚知道了礼义廉耻和信义为何物。从人性出发,这根本就不可能呀。真有这么强的洗脑术,那太宗绝对是世间绝无仅有,独一份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师了。

太宗这不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么,欧阳老夫子不生气才怪呢。

况且,欧阳老夫子说得的确很有道理。如果杀人者不死,甚至不被处罚,都变为了无罪,逐渐演变成了常规,可能迎来真正的盛世和安定么?结果必然是盗贼成风,杀人越货之徒横行于世,世道大乱,到时候仁义道德将彻底沦丧。

这就像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没有了规矩和约束,还哪来的自由。

李世民,本来是想借释放囚徒归家这件事,展示一下他的仁德无边。结果,弄巧成拙,演砸了,还被后世数位大儒一顿痛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借用欧阳修老夫子的话,凡圣人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即圣人治世,必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以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否则,只能留下一个笑话。

展开全部

58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大秦铁鹰剑士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18 21:27

关注

李世民的帝王之术炉火纯青,玩弄权谋手段当时无人能敌。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要洗脱这个污点就需要惊天动地的仁政来掩盖。大圆如方,大伪似真,李世民就一手策划了一个惊天大仁政,此举一出全国哗然,举世皆惊,于是国内臣服,四夷来朝,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召集四百死囚,要求他们配合演出,待遇就是配合者生,不配合者诛全家;演出内容就是回家陪家人半年,秋后回来领罪服刑!通过此举来彰显李世民的仁政可以感化极恶之人,李世民是天选仁君。

好生恶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穷凶极恶的死囚大多数都是道德低下敢于犯法的好利之徒,他们没有羞耻心、荣誉感、责任感。放四百死囚回家,遍布全国各地,让他们回家生活半年以上,再回来领罪服刑,实在是缺乏可操作性。冲破铁笼走猛虎,顿开铁锁飞蛟龙,虎入山林、龙归大海,再想他们乖乖的回到铁笼里,就是驯兽师始祖伯益也做不到。李世民虽与死囚有约,但是他依然就有后手!

千牛卫是皇帝的禁卫军,他们跟明朝的锦衣卫差不多,个个武功高强,心狠手辣,执行力强。李世民安排千牛卫监视死囚们,跟死囚们一起行动,四个千牛卫监控一个死囚,绝不让死囚们脱离控制。千牛卫到达死囚家乡后,又会通知县官着重留意死囚,派衙役经常去死囚家中嘘寒问暖,慰问宣抚。村里的保长也会特意关照死囚家,一天盯三回,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给官兵。这种情况下,死囚们只有配合演出,否则风险太大,得不偿失!

全国各地的死囚在约定的那天中午,全部回到京城来领罪服刑,一人不差,一人不少,他们纷纷感谢皇帝的仁义之恩,对自己的罪行惭悔不止,说得声泪俱下!围观的百姓们被感动得稀里糊涂,纷纷请求皇帝赦免他们,呼声很高!李世民见表演得很好,于是顺势而为,赦免了这些死囚!参观的外国使节见状,纷纷请求臣服大唐,学习大唐的礼仪法治制度。这次作秀,李世民赚足了民心,成功从一个弑兄杀弟的暴君变成爱民如子的仁义之君!

展开全部

48 赞 踩 8评论 分享

举报

爱问爱答

07-02 11:28

关注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神奇的事。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翻阅死刑犯名单的时候,突然同情心泛滥,决定让他们回家过年,那这些犯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秋后问斩

公元632年,马上就要过年了。

为了展现亲民爱民,唐太宗决定亲自看死刑犯的名单,一想到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却还要在牢房里,瞬间泪目,决定放这390名犯人回家过年,还跟这些犯人约定,明年秋天再回来审判。

这件事情已经够震撼的了,但是接下来李世民干了另一件事。

他下令,以后所有的犯人都可以享受这个待遇,都等到秋后问斩。

虽然跟犯人都有约定,但怎么会靠谱呢?

万一有人逃跑,或者回去继续杀人放火怎么办?

就连当时的欧阳修和王夫之,都站出来指责李世民做的不对。

但是奇迹真的发生了,第二年秋天的时候,这390名犯人,自觉主动的返回京城,听候发落,没有一个人逃跑。

李世民看到之后,无比的感动,他心想这么多人都愿意听我的,没让朕丢面子,我得知恩图报啊,还你们一条性命。于是一道圣旨,把他们全部赦免了。

但是欧阳修跟王夫之,都认为李世民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拿法律不当回事。大文豪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篇《纵囚论》,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顿。

欧阳修认为,犯人就是犯人,小人就是小人,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协定,就算小人受了约定,也改变不了小人的本性。

小伙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展开全部

17 赞 踩 10评论 分享

举报

有书博物馆

05-27 20:49

关注

这故事是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年关将近,唐太宗李世民轻车从简,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

这一年,全国有四百多名死囚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唐太宗进入牢房,一个个询问死因。死刑犯们都说了自己所犯之罪,认为自己不冤枉,死有余辜。

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跟这四百死囚犯立了个君子协定,让他们回家过年,跟家人好好团聚,来年秋收以后回来伏法。

这事儿后来怎么样了呢?按我们现代人的思维逻辑,肯定都得替他捏一大把汗!各位看官,这可是一帮子杀人越货的死囚犯哪!而且还是将近四百个!

当时唐太宗这个决定一出,也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都认为这些人放出去以后,又没有官差跟着,肯定还会为非作歹,影响社会安定。

但李世民顶住压力,恪守承诺,真的把他们都放回家了。事实证明,唐太宗这步险棋走对了,第二年秋后,390名囚犯一个不少都按时回来了。

此事于《资治通鉴》第197卷中有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悯之,纵使归家,期以秋来就死。仍赦天下死囚,皆纵遗,使至期来诣京师。

一个“悯”字,充分体现了唐太宗施行仁政,爱民亲民的任君形象。唐太宗对死刑犯予以最大限度的信任和人权上的尊重,罪犯们也没有让他失望,都按时返回了监狱。作为对他们信守承诺的嘉奖,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释放回家了。

这个故事,堪称司法史上的一段佳话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仁德也使那一年的春节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温馨,最富有人情味儿的旧历新年。

这样的仁德之举,唐太宗不止做过这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还曾放出宫女三千余,令之“任求伉俪”,去自由组建家庭,寻找自己的幸福。

对此,白居易有诗云: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列为看官,你若以为这是做皇帝的心血来潮,那你就错了。唐太宗之所以敢于把德政施行至此,那是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背景的!

史书记载,唐太宗非常注意从隋朝的覆灭中总结教训。一个繁荣富强的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这个曾亲眼目睹的事实,令唐初的君臣们不能不心怀戒惧。

唐玄宗时期的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中记录了一次君臣讨论,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贞观时代的基本政治路线。

当时朝廷中,关于用何种政策来治理百姓,出现了“王道”“霸道”两种不同意见。宰相封德彝等人认为,经过长期战乱,人心不古,因此对百姓必须实行高压。对周围各族,当以武力摄服。

宰相魏征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则积极主张仁政。

魏征为太宗分析了大乱之后天下思定,人心思治的政治形势,他劝太宗“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坚定了太宗以德化民的信心。

在太宗施行仁政的决策下,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天下出现了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的雏形得以显现。

太宗实行的德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用良吏。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被重用。朝廷内外形成“民为贵”的治国氛围。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遵从古训:“仓廪实而知礼节”。

3.修订《贞观律》,死刑条目减半,“鞭背”等酷刑被废除。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边境没有战争,才会国泰民安。

唐太宗在君民关系的问题上,清醒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他还自己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

基于这样的治国理念,唐太宗释放四百死囚犯这样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贞观之风,至今歌咏”,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唐太宗以人为本的司法制度也是大得人心。不仅他放回去的死囚犯能按时返回,据说后来,贞观年间,最少时全国只有十几个死囚。充分证明了仁德的力量。

展开全部

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用户50873537831杭州

09-19 08:01

关注

死囚犯因为是死,放出去了是最开兴的事,看了家人后,守信回牢房,心里一定很忧郁,如守信能活,失信是死有这一点希望,如真的会活,不如大家守信还有得活,逃了抓回去也是死,还不如自己回去有个希望,死也是一个诚信,诚实的人!我的估计如回去的人都会免死!因为死囚也为守信一定是个守信之人,这400名死刑犯都放了,一定为给我卖命,因为是我放了他们的死刑,他们一定会报恩!所以都免死了!

3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孤独行走

05-17 15:45

关注

我是孤独行走,这个问题回答者众多,又那么雷同,想必大家看完第一个就没兴趣看第二个了,都在夸李世民的亲民政策,假如李世民还活着想必很高兴😊

好了,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四百名死囚想必都是身背人命的重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初作案的时候没考虑后果吗?案已犯,晚了…

这个故事感觉那么假,虽然真实存在,我们不妨这么想一下, 朝廷先跟囚犯说,咱们演个戏,放你们回家,然后等明年你们再回来,然后圣上很感动,把你们都大赦了。 囚犯的好处是:不用死了。 朝廷的好处是:显示了李世民对生命很尊重,囚犯哪里敢说别的,你敢跑?株连九族呢,你敢跑就把你全家杀掉,想必囚犯全族人都在看管着这名囚犯,生怕脑子一热跑掉,可以想象一下,犯人在家和在监狱的待遇应该也差不多哪里去,

死囚犯感谢皇恩浩荡的同时,却忽略了民意,忽略了被害人的权益,想必被犯人感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李世民这种行为的愤恨,尤其是那些曾经被这些死刑犯侵犯过的人和他们的亲友。

一命偿一命,天经地义,他犯了法,就要依法处理,以尊重生命的名义被赦免,那死去的人生命的权利呢?老百姓如何能相信国家的政策是慎重稳定的?老百姓如何能相信自己活在一个安全的社会里?老百姓如何能相信当自己受到侵害时会有人为自己讨回公道?

李世民的做法,吃亏的是法制,吃亏的是社会的信任,

你老婆被强奸了,你会尊重犯人也是人也是需要生理需求的解释原谅他吗?别逗了,

这事情也就发生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古代,人家是皇帝,高兴怎么来怎么来,这不是亲民,这是践踏人权,无视生命的表现,哪里值得你们大书特书…

展开全部

2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祥子谈历史 红河麒缘经贸有限公司网销专员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6-25 22:24

关注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过年,和死囚来了一个“死亡约定”,结果正应“君子之约”,可谓皆大欢喜,但后世的评价却是毁誉共生,是非难有定论。

《资治通鉴》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据该史料所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末,唐太宗批阅朝臣呈报的奏章时,发现一道奏折呈报内容是30名死囚将于次年秋开刀问斩。见此,他忽生善念,御笔一挥进行批示:特赦尔等死囚回乡过年,待来年秋至问斩。接着,他略作沉思,再次御笔一挥,将另外的390名死囚一并特赦放归。

这道批示一出,将朝中言官御史惊得不轻,皆言“如同儿戏尔!”大家都认为,这些囚犯不可能回来,到时会严重影响陛下的威望,但是唐太宗却坚持己见。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前特赦回家过年的420名囚犯无一失信,全部自觉回到大理寺监狱,等待朝廷问斩。而且人人口中称颂,心怀感恩。这下,朝中百官无不惊叹太宗皇帝的胆略与仁德。

见此,太宗皇帝龙颜大悦,再次御笔一挥:为弘扬诚信国风,特赦回归的420名囚犯无罪释放。这下,又惊得言官御史一大跳,都认为不合法度。最终,420名囚犯幸运地得到了赦免。

司马光赞道:“高风入史,流芳千古。”

公元628年,唐太宗还将三千余名年龄稍大的宫女放出宫去,令她们“任求伉俪”,自行组建幸福的新家庭。

白居易《新乐府》诗称颂:“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但是,对于唐太宗的“死囚四百来归狱”的做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却大不以为然,并写下了一篇名传后世的《纵囚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李世民所做纯粹是有悖人情,违反法度的沽名钓誉行为,并为此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

对于此事,后世也有人猜测,这些囚犯身后可能有“便衣公差”进行跟踪,囚犯也逃不掉。同时,各地府衙也会加强监督,根本不用担心囚犯逃跑。所以,也认为李世民所做就是为了笼络人心的“做秀”手段。

同时,还有人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违法当纠、犯法当惩。要不然,法律要来何用。

当然了,还有人指责李世民这是带头违法,严重影响国家法律建设。

那么,李世民所为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 “屁股决定脑袋”的现代管理学问题。白居易站在平民大众的观点上,大加称赞李世民的仁德行为,而欧阳修则站在国家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该问题,后世一些人更是就法律而谈法律。但是,李世民却是站在国家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尽全力诠释他心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治国理念。如果,以数百人的“违法”风险,与诚信国风的推广相较,后者的利应当大于前者的弊,所以是值得称赞的。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全部

115 赞 踩 32评论 分享

举报

历史这样说 历史问答专家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1-25 11:45

关注

谢邀。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因“贞观之治”的辉煌得到后世的敬仰。

李世民让死囚回家的故事,是其中非常传奇的一件,悦史君可以说说具体的过程。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离过年没几天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心血来潮,要亲自看一看长安监狱里的犯人。

皇帝一般官员和百姓是见不上的,监狱里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很开心,犯人们也觉得这是个喊冤的机会。

虽然监狱官员之前可能已经提醒过犯人要注意影响,但李世民还是觉得关在牢里的人很可怜,尤其是应该要被判处死刑的人。

李世民同情心一下子爆发了,当场宣布了一个决定,把这些死囚放回家去,跟他们约定好第二年秋天来了再执行死刑。

长安的死囚放跑了,李世民还觉得不够,又宣布将全天下的死囚全部放回家,一样到了第二年秋天来执行死刑,地点是在长安。

这个事情悦史君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荒诞是真的很荒诞,不过,我们先接着看下去。

唐朝贞观七年(633年)九月,李世民和死囚们约定的期限到了,之前被放回家的390个死囚全部回到长安自首,没有官员监视督促他们,但没有一个人逃跑。

李世民当然很开心了,大笔一挥就把他们全部赦免了,这下真的可以回家了。

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李世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死囚们也很高兴,但悦史君对这件事抱有很大的疑问。

一是牢里不能回家的犯人很多,单挑死囚回家过年,应该是有选择过的,人数少是一个重要考量;二是犯了死罪的人,除了极少数有过失、被迫的成分,大部分还是穷凶极恶之徒,把这种人放了,悦史君很难想象受害者一家怎么过年,其他同一个地方的百姓怎么过年;三是这几百号人原本关在全国各地,却要全部回到长安,如果路途遥远的死囚,估计从被释放回家的那一刻,就得往长安赶路了,这不是约定,这是在作秀!

鉴于李世民对史官的干涉,悦史君只能说,这么神奇的事情,很可能是个传说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展开全部

20 赞 踩 5评论 分享

举报

大国布衣 历史问答达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1-26 22:04

关注

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贞观六年十二月,李世民亲录囚徒,看到许多必死的囚犯后心生怜悯,于是下令允许回家探亲,等来年秋天再回来问斩。同时也命令全国各地被判死刑的囚徒,都放回家等第二年秋天再集中京城。

而让人诧异的是,此次放还回家的390个死囚,在第二年九月份全都如期抵达京城,竟无一人逃亡,于是李世民下令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

但此事也引来后来许多人的质疑,比如欧阳修还特意写了一篇《纵囚论》,文章中明确指出李世民这样的行为纯粹是为了作秀。而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纵囚事件产生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是政治影响,也有人说是行为艺术等等。

那么,李世民这次行为到底是单纯的政治作秀、博取名望,还是另有其目的呢?而被放回去的囚徒的经过又是如何?这里来分析一下。

其一、前后矛盾的想法

李世民在纵囚这件事上曾和侍臣讨论过,他认为赦免罪人,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赦免有罪之人,难免会残害守法之人。因此在李世民继位后,很少有大赦的动作,而历史上的贞观年间,全国性大赦确实很少。

因此,为什么李世民会突然改变主意而大赦死囚,这里就让人很值得怀疑。

其二、动机不明

很多人在质疑李世民的纵囚是为了博取名望,当时的欧阳修就是这个观点,但李世民这个动作是在贞观六年到七年时发起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如日中天,唐朝也正式进入繁华盛世。

对外,唐朝彻底击败了突厥,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内对,唐朝已经做到了东至于海,南及五岭,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没有必要为了政治而作秀,在这样的强大的唐朝环境下,百姓也都知道李世民是个伟大的皇帝,他的人设在民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太宗纵囚的目的和意义。

其实李世民的纵囚主要还是因为贞观年间发生的死刑案件数量问题,因为李世民在查阅了关于被判死刑的人数后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罪不至死。

比如贞观四年只有29人被判了死刑,但在社会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贞观六年的时候被判死刑的人数竟然达到了390人。我们知道穷山恶水出刁民,但贞观年间的百姓不说丰衣足食,起码的温饱还是没问题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是不会有人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做出杀人越货的事情,而导致被判死刑的。

因此,李世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纵囚的方式,来提醒唐朝的官员们,让他们知道审判有些太过严重了,希望以后要拿捏好分寸。

李世民为什么要用纵求的方式?

其实这就是李世民的高人之处,如果他直接跟法官们说你们判刑太重,那么就会引起判官们的集体恐慌而导致自保,然后会引经据典的反驳李世民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而如果李世民直接采用大赦的方式有打不到提醒的效果,而通过没有原因的大赦,不会让判官们觉得是自己的错,他们最多认为是李世民的心血来潮。

因此,纵囚才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不用直面批评判官;另一方面,有可以有效的提醒判官,让他们自己去反思自己的判决是否有问题。

纵囚方式的结果。

而事实上也证明了李世民的想法,这被放回去的390人中,确实大部分人都是被重判了。而在这个方式的效果也很明显,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的刑狱案件下降了许多。

作为历史上英明伟岸的皇帝,李世民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道理,与其说他是在政治作秀或行为艺术,不如说他的思考程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在他看来这些被判死刑的人,并非都是亡命之徒,他们都是被误判的,而被误判的人也都会回到京城给自己一次洗冤的机会。

当然,也有人质疑会放还回家的这些死囚在途中遭受怎样的待遇,比如李世民会派兵监视他们,或者囚徒们根本就没有回过家。

但史书上毕竟没有详细记载了死囚们的回家经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毕竟帝王的心思不是我们平明百姓能猜得透的。

展开全部

460 赞 踩 10评论 分享

举报

小镇月明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3-18 19:19

关注

李世民释放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徒,让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而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无一人爽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来受刑。而李世民见这些囚徒果然如约而至,便把他们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并不是史官们为了替李世民粉饰而故意捏造的子虚乌有事件。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对于《资治通鉴》的记载有怀疑的话,那么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诗中有过这么两句话: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因此,太宗纵囚一事,应属千真万确。

但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否真的如史书上所载,囚徒们都是心甘情愿的主动回来,恐怕也未必,背后怕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而做出的行为(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欧阳修认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视死如归,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那些死刑犯。历朝历代,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况下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是小人里面的小人,想要这些人做到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难。(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只能说,纵囚一事,有猫腻。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宽容的君主,对于臣子很少有大开杀戒的事情发生。但是别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又踏着自己兄弟的鲜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李世民可没有想象中那么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说房就放,那是因为李世民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些死刑犯会乖乖的回来。也许,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经和这些囚徒已经约定好:如果他们能按时回来,那么回来之后就赦免他们;如果他们不能按时回来,那么等待他们必然是灭顶之灾。

说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养的,也有家人,他们能跑,但是他们的家人又能跑到哪里去?恐怕从那些死刑犯离开牢笼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包括其家人就已经处于帝国最严密的监视下了。

与其做毫无意义的挣扎,还不如赌一波,赌他们回去之后沽名钓誉的李世民会真的赦免他们,这样以后还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下。事实的结果也确实如他们所料想的一样,李世民为了博取名声,真的赦免了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囚犯与李世民之间相互配合演的一场好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死囚重获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声。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恐怕还是脱离不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没有放过,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李世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污点。而偏偏,李世民是一个容不得自己有污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记录的起居注,为什么要去干涉史官。

而这次纵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形象而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展开全部

479 赞 踩 15评论 分享

举报

谋士说 头条青云获奖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08-26 09:46

关注

唐太宗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毕竟其杀兄逼迫父亲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好在他做了皇帝没有像杨广那样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唐太宗继位以后,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商业,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